首頁 > 養生膳食匯 > 文章正文

快出伏了!初秋如何祛濕+防燥?

作者:wyz日期:2021-08-30閱讀:1454
一邊祛「濕」一邊防「燥」 出了伏天,濕氣依然很重,濕氣阻滯在脾胃中,容易傷身。同時,出伏後天氣漸涼,也是「秋燥」的開始,很多人此時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幹、皮膚乾

一邊祛「濕」一邊防「燥」

出了伏天,濕氣依然很重,濕氣阻滯在脾胃中,容易傷身。同時,出伏後天氣漸涼,也是「秋燥」的開始,很多人此時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幹、皮膚乾燥、乾咳無痰。

一邊「濕」一邊「燥」,讓我們的健康「腹背受敵」,稍有不慎,身體就會出現問題。小固送你幾個中醫初秋養生方,既能祛濕,還能防燥,非常簡單易做哦!

做好祛濕健脾保衛戰

夏天由於天氣炎熱,人們貪涼喜吃冷飲,或者猛勁吹空調,這些都容易傷及脾胃。中醫又把脾胃稱為後天之本,脾胃之氣稱為「中氣」,脾胃強壯,則中氣足,人就特別有精神,否則人就會易產生疲勞、倦怠之感。

這裡小編給大家推薦2個方法,健脾祛濕,祛除殘餘濕邪:

冬瓜薏米排骨湯

冬瓜性寒,全身是寶。冬瓜皮消腫利尿、清熱解暑;冬瓜瓤和肉清熱、利尿、解渴;冬瓜籽清肺化痰。此湯清香爽口,清熱解暑,利濕化滯,通利小便,同樣適合濕重偏熱的人。

做法:冬瓜去皮取籽洗淨切塊,薏米洗淨泡發,排骨洗淨焯水後沖洗備用;排骨、薏米放入鍋中,加適量水,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;排骨快燉爛時讓入冬瓜繼續小火慢燉,直至熟爛,調味即可;加入冬瓜皮同煮,食用前把冬瓜皮撈出,也可加黨參、乾薑健脾養胃。

山藥薏米芡實粥

入秋後多吃些山藥薏米芡實粥,對抵抗困倦也是大有好處。山藥和芡實可補脾益胃,薏米可健脾祛濕,三者合用可使脾胃強健,喜歡吃甜食的朋友還可以在煮粥時加個秋梨。

做法:取山藥和薏米各一兩左右,再加幾顆蓮子和大棗,洗淨,然後和適量的薏米放在一起煮粥,山藥要等芡實和薏米煮至半熟時方可加入。此粥既可潤燥補氣,又能健脾抗疲勞。

防「秋燥」,避免嗓子幹

中醫有「燥主秋令」的說法,入秋後,很多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皮膚乾燥、咽幹唇燥、鼻子出血、乾咳少痰、心煩、便秘等,不妨通過食療來調理一下。

對付「秋燥」要常吃些清熱、生津、養陰的食物,如白蘿蔔、百合、梨、蜂蜜、竹蔗、馬蹄等,儘量少吃油炸、燒烤類食物。另外給大家推薦2個食療方,緩解秋燥!

入秋蘿蔔勝似良藥

秋季人體容易出現咳嗽、哮喘、胃不適、頭暈、胸悶、心悸等症狀,白蘿蔔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,生吃可以止渴、清內熱;熟食可消食健脾。

秋季風寒感冒多發,感染風寒後,應吃些讓人發熱的食物。把蔥段、姜片和白蘿蔔片一起煮湯,有散寒、止咳的作用。

秋藕最養人

熟蓮藕性味甘、溫、無毒,可以補心生血、健脾開胃,蓮藕湯利小便,清熱潤肺。

秋冬季節,大家都愛喝的蓮藕牛骨湯,這是一道養血美顏的湯品。最好等牛骨燉到五成熟時將藕加入,這樣煮好的藕吃著才軟糯。

需要提醒的是,平常烹飪藕的時候,最好不要用鐵鍋,否則藕會變成黑色。不僅菜品看起來不美觀,營養也會打折扣。

Tips:長夏之末

一般來講,出伏就代表著出了伏天,炎熱漸消;而處暑節氣更代表著暑氣告一段落,天氣會越來越涼爽。

出伏之後,北方會明顯感覺到涼爽,但是在南方一些地區,涼意還不是很大。而且往往在處暑尾聲,人們會再次感受高溫天氣,也就是傳說中的「秋老虎」。

用戶評論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