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保健知識 > 文章正文
腸癌來臨前,會先經歷3個症狀!發現一個,建議及早就醫檢查
趙大爺于3個月前,出現大便異常的症狀,大便表面覆蓋著膿性粘液,混有少量暗紅色血液,伴隨出現大便次數增多的情況,每日大便次數可以達到5~6次。
起初,趙大爺以為自己是腹瀉,自行買了止瀉藥,但情況並未好轉,之後他懷疑自己可能得了腸炎,于是自己買了治療腸炎的藥物,服藥後情況略微好轉一些,但半個月前,趙大爺的症狀加重,而且出現了排便不盡的感覺。他預感不妙,趕緊到醫院檢查。
通過腸鏡檢查,可以清楚地看到趙大爺直腸腸腔中的腫物,表面已經充血糜爛,病理檢查結果顯示為腺癌。根據檢查結果,醫生判斷趙大爺得了直腸癌,而且伴隨大腸多發息肉。
腸癌是怎麼引起的,有什麼症狀?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,今天我們就借著趙大爺這個病例,向大家科普上述疑問。
大便異常只是一種表現,而這種表現背後可能有多種病因,其中最常見的病因就是腸癌。
腸癌常見的症狀包括便血、大便性狀改變、排便習慣改變、腹痛、迅速消瘦等。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即使一時無法判斷是否患有腸癌,也知道肯定和腸道脫不了關係。然而要判斷究竟是否為腸癌,還有最重要的檢查:腸鏡。
就像趙大爺曾經出現的症狀具有迷惑性。在服用治療腸炎的藥後,他的症狀有些許好轉,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于息肉部分的炎症被治療,因此才有一些好轉,但炎症掩蓋了腸癌的存在,使得趙大爺沒有更早到醫院治療,直到病情加重後才來。
儘管他出現了便血、每日排便次數增加、排便不盡的症狀,已經指向為腸道問題,而且腸鏡明確發現了他腸腔中的腫物,並通過活檢確診了其腺癌的性質,因此才能確定,就是直腸癌。
腸癌是發生在大腸腸道的癌症,是大腸上皮來源的癌症,其中直腸癌和結腸癌最為常見。不論在我國,還是在世界范圍內,腸癌都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。
引起腸癌發病的因素很多,包括年齡、飲食習慣、消化道疾病、生活方式等等。通常來說,腸癌更容易發生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體,喜歡低纖維飲食、煎炸食物、高脂高蛋白飲食,並且缺乏微量元素的人,患病幾率也會更大。此外,腸癌與人的精神壓力息息相關。精神壓力較大,總是緊張的人也是罹患腸癌的首要物件。
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,依次為直腸、乙狀結腸、盲腸、升結腸、降結腸及橫結腸,不論是哪個部位的腸癌,對于病人來說,都是非常痛苦的,因此才需要儘早注意到腸癌的徵兆。
腸癌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,這就導致很多患者無意間錯過了最佳治療期,等到發現時已經到了中晚期,難以治療和挽回患者的生命。但是不明顯並不代表完全沒有症狀,腸癌在出現前,往往會出現三個標誌性症狀:血便、大便次數改變、大便性狀改變,只要出現一個,就要去醫院檢查。
然而不瞭解這些情況的人,往往容易把腸癌的徵兆誤當做其他疾病,比如趙大爺,明明三種症狀都已經出現,卻還誤以為是其他疾病,自行治療,這樣只會耽誤治療時間。當醫生問起趙大爺看到血便不會驚慌失措嗎,趙大爺只是說,他還以為是痔瘡。
目前,趙大爺已經接受了結腸癌手術,切除了直腸腺癌和息肉部分,正在術後恢復,等待出院。
但是,如果趙大爺一開始就對出現的症狀有所瞭解,早早到醫院治療,也不會多受三個月的折磨。因此,對于這三種症狀,一定要有所瞭解。
1、血便或黑便
這是腸癌患者最常出現的症狀,尤其是直腸癌和各種結腸癌。
一般來說,在腸癌早期,腸腔已經癌變的部位並不大,出血量也很少,因此很難發現大便中帶有血液,這種時候的大便更偏向于黑色的、柏油狀。
之後,隨著惡性腫瘤的擴散,腸腔中發生癌變的部位越來越多,腸腔的出血量、出血頻率也會隨之增加,這種時候再觀察血便就會很明顯。血便中,血液會呈現鮮紅、暗紅的顏色,往往還混合著粘液。如果腸癌誘發感染,之後還會出現伴隨膿液的血便。
此外,對于升結腸癌和降結腸癌來說,由于惡性腫瘤的位置距離肛門比較遠,因此大便往往呈現黑色,這同樣是一種不正常的情況,這種時候去醫院做大便潛血實驗,檢驗結果也常為陽性,證明已經出現癌症。
因此,不論是血便還是黑便,只要出現了非正常的情況,就需要及時到醫院去做治療。
2、大便習慣改變
人的腸胃是有規律性的,會根據人的狀態、生活規律等各方面調整,就像有的人通常在每一天的早晨排便,而有的人則在下午或者晚上。如果身體已經適應了這種規律,且長時間沒有發生變化,在某個時間卻突然發生變化,比如一天內反復大便,就像趙大爺,一天達到了5~6次,而且每次都感覺拉不淨,那麼首先要檢查,是不是吃的食物有問題,或者得了腸胃性感冒等,排除這些原因,那就很可能是腸道出現了問題。
有的患者雖然腹瀉,但維持時間不長,過幾天會出現便秘,過幾天又出現腹瀉,反反復複,這種情況也需要引起注意,很可能是癌細胞在刺激腸腔,致使腸胃功能紊亂,需要及時就醫檢查。
3、大便性狀改變
正常的大便一般是黃褐色、較為鬆軟但能夠成形的,如果腸道環境受到刺激,或者產生病變,就可能在顏色、形狀、含水量等各方面出現異常。
大便性狀改變,經常出現于直腸癌患者身上。直腸是儲存和排出大便的地方,當直腸產生癌變後,癌細胞腫瘤就會不斷侵蝕直腸的健康部分,慢慢擴大腫瘤,而直腸又是環狀的,這樣一來,擴大的癌細胞就會佔據腸腔,腸腔的空間不斷壓縮,患者的大便也會不斷被擠壓,因此大便的形狀就會發生改變,可能會變細,變扁,也可能會在大便上附著一層粘液。有的時候,如果患者的大便比較堅硬,在排出過程中摩擦癌細胞部分,可能會產生凹痕,甚至摩擦出血,帶有血痕。
除了這三種較為常見的徵兆外,腸癌還可能表現為消化不良、腹痛、腹部包塊等症狀。而且,如果癌細胞擴散,還可能引起貧血、發熱等,因此一旦出現以上一種或幾種症狀時,就需要立即就醫,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。
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態、發病程度、腫瘤的類型不同,腸癌的治療方式也各不相同。
1、手術治療
這是腸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,也是效果較好的治療方式之一。對于腸癌早期患者來說,通過手術切除癌變的部分,基本上可以治癒。而中晚期患者同樣也需要先做手術,切除腫瘤,之後再進行化療、放療的輔助方式,消除身體中的癌細胞,獲得更大的生存率。
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微創手術兩種,前者適合低位直腸癌患者,而後者已經能用于治療大部分患者。
2、藥物及放射治療
對于不適合做手術,或者做完手術還需要其他輔助治療的患者來說,藥物和放射治療的速度雖然沒有那麼快,但也能起到緩解症狀,減輕患者痛苦的作用。
藥物治療方式主要是靶向藥物,包括貝伐珠單抗和西妥昔單抗,前者能夠抑制腫瘤血管內皮增殖,減少腫瘤的營養,抑制腫瘤生長,後者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增殖,誘導癌細胞死亡。
而目前使用較多的放射治療方式是綜全治療,包括術前放療、術中放療、術後放療、「三明治」式放療等,適用于晚期直腸癌患者、局部腫瘤浸潤者、可以幫助緩解症狀,改善生活質量。
3、一般治療
是常見的輔助治療的手段,包括加強患者的營養攝入和疼痛管理兩方面。大部分腸癌患者都存在營養不良的情況,因為腸胃無法充分吸收營養,因此需要補充充足的營養,必要時候需要補充營養液。
而腸癌的痛感也很強烈,因此緩解疼痛,讓病人能好好休息,也是治療的一部分。
腸癌的治療方式多種多樣,但還是要綜合病人的病情和身體情況,選擇他們最能承受以及對病情最有利的方式,進行治療。
總結
作為致死率較高的惡性腫瘤,大腸癌並非沒有徵兆。血便、大便習慣改變和性狀改變是其最常出現的三種症狀,因此,一旦出現這些症狀,就要及時就醫治療。如果家族中有人因腸癌去世,其他人就需要定期做腸鏡,檢查是否有病變或者其他疾病,及時預防。
不過,更好的預防方式還是保持健康的飲食,少吃煎炸和刺激性食物,保證充足的營養,並且加強鍛煉,保護腸道健康。
相關文章
-
怎樣正確服用維生素B2、B12、C和葉酸?餐前服用好還是餐後服用好
保健知識王先生,今年62歲。四個月前春夏之交晝夜溫差較大,王先生總是感冒。在去診所治療感冒時王先生和朋友聊天。朋友知道王先生的情況後建議他補充一些維生素C。王先生詢問了醫生此方法是否可行。醫生回答說,服用適量...
wyz2021-08-31【保健知識】
閱讀更多 -
血壓140/90以上就是高血壓?醫生闢謠:很多人被誤診為高血壓
保健知識雲奶奶,今年68歲。老伴患有高血壓十多年了,平時除吃降血壓的藥物來控制血壓外,會經常自己測量一下血壓。雲奶奶的老伴在半年前,給自己測量血壓的過程中,心血來潮,也想給剛鍛煉完身體的雲奶奶測量一下血壓。雲...
wyz2021-08-31【保健知識】
閱讀更多 -
「青筋凸起」是因血管毒素淤積?小心這些部位的凸起,或是疾病
保健知識我們經常看到網上有這樣的文章,解說身上「青筋凸起」的。有說好的,說「青筋凸起」表示「氣血充足,血流通暢」;有說不好的,說「青筋凸起」是「血管毒素淤積」;還有把「青筋凸起」和脾氣性格聯繫起來,說「手背青...
wyz2021-08-31【保健知識】
閱讀更多 -
這些習慣做對了,養神、養氣、養筋!
保健知識午睡,看似是一件小事,但給了我們生命不小的能量補充。 據調查,全國范圍87.56%的人都有午睡的習慣。 午睡確實好處不少,幫助降壓、保護心臟、增強記憶力、提高免疫力、消除疲勞,恢復精...
wyz2021-08-30【保健知識】
閱讀更多 -
經絡不通,百病生!疏通經絡瘀堵的「開關」只需一招!
保健知識人體主要有14條經脈組成。每條經脈上又有很多臟腑、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——穴位。 人體共有361個穴位和48個經外奇穴,總計409個穴位。任督二脈上的52個穴位都是單穴,其它12條正經上...
wyz2021-08-30【保健知識】
閱讀更多 -
睡前用「醋」泡腳,身體會收穫4大好處,越早知道越受益!
保健知識其實我們生活中,有很多常見的調味品具有養生的功效,而醋就是其中一樣。醋的作用是多樣化的,它不但可以作為調味品,還能夠用來清潔,甚至還有養生的功效。多喝醋可以消除疲勞、軟化血管。而有些人會拿白醋用來泡腳...
wyz2021-08-30【保健知識】
閱讀更多